最早大二或是大三的时候,受隔壁宿舍同学的蛊惑,从Turbo Linux6开始接触Linux,断断续续在不同机器上装了删删了装,也没什么长性,也没积累下多少了解,倒是破坏了硬盘分区表弄丢了一些我爹的工作数据(联想出的Happy Linux,是唯一造成我损失数据的一个发行版),且把市面上的Linux发行版装了个差不多。

04年初没自己的电脑用了,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了基于Slackware9.1的TopologiLinux4.0,这个东西可以安装在Windows的分区上,不会有原来破坏分区表的忧虑。消耗了一下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系统的基本汉化。Slackware,确实有一种简洁的美。

后来打算在我的老笔记本上安装Debian来用,google到一个很适合我的页面,包括在这个机器上用Linux的很多经验。地址如下:http://www.familiesteiner.de/linux/ 事实上,想要在笔记本上安装Linux,总可以从Linux On Laptop上找到足够的参考。

再后来,换用了一台更老的本本—— IBM TP600E ,还是打算在上面使用Debian,可惜这个机器有点过分古老了一点,用apt-cache命令搜索我所需要的软件包的时候,会消耗太多时间,再加上此机器的内存有点少,所以最后还是忍痛割爱,不过在这台机器上,我获得了使用Debian的最初经验。

再再后来,在自己宿舍的台式机上尝试Debian。有一阵说想把一个老同学的个人FTP站点挪到我宿舍的机器上,打算用Debian稳定版来配置,服务倒是配得差不多了,但是镭9200SE的显示驱动总是搞不定,显示器的刷新率很低,晃得眼睛十分痛苦……唉,虽然是用来做服务器,我平时还企图用来看个片什么的呢,这下不爽了。后来考虑到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睡觉太轻,成天开着一台机器怕他受不了,所以干脆放弃了这个迁移的主意。后来靠着这点经验,给实验室配了一个用Debian的公用FTP服务器(vsftpd),相当稳定,感觉不错,现在还在使用。

同时也在想找和Debian一样好的Linux发行版,Debian的apt-get实在令人割舍不下,偶然听说Mandrake开始利用自己的urpmi系列命令解决rpm依赖的问题,且可以用类似apt-get的方式更新软件,打算试试。不管怎么说,Mandrake对硬件的兼容能力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~试用后发现urpmi确实算是不错,可是资源总感觉不如Debian丰富,所以还是回到Debian了。

又后来,把宿舍台式机卖了,添钱买了一台二手的苹果G3,很快玩腻了OSX之后(主要是没找到适合我的双拼输入法),改装了PowerPC版本的Debian,发觉比OSX运行速度不是快了一点半点,就这么头一次Linux成为我的正式工作平台之一。只是遗憾,半年之后,G3的显示老毛病犯了,目前送修中,好想念啊~

GlossyBlue theme adapted by David Gilbert
Powered by PmWiki